通知公告
合作交流

“数字建造前沿——研究与工程”博士生论坛第四期顺利开展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17日  点击量:

“数字建造前沿——研究与工程”博士生论坛第四期于2022年10月8日16:00-17:00在线上举办。此次论坛由华中科技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刘佳静博士主持。

本期论坛特邀嘉宾为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与房地产学系李恒教授,吸引了来自全国众多高校的70多位师生参加。李恒教授分享了“智能建造实验室”近期开展的三项研究课题:

1. A Review of Sampling, Energy Supply and Intelligent Monitoring for Long-term Sweat Biosensors for Laborer;

2. Non-Invasive Vital Sign Measurement for Cardiac Variations Using a Fiber Optic Sensor for Construction workers;

3. Ear-EEG:User-Centered and Wearable BCI.

图1 线上会议(部分参会人员)

论坛上,李恒教授首先就建筑工人极易因高强度施工任务等进行疲劳作业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分析汗液中成分的变化监测建筑工人体力疲劳状态的新思路。他指出汗液成分中的血乳酸含量与运动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并且血乳酸含量是反映工人疲劳状态的有效指标。常规的血乳酸检测手段(如抽血、唾液检测)既不便捷,也会增加疫情传播风险。因此,实验室开发了一种检测建筑工人汗液中血乳酸含量的可穿戴式设备(如,贴附在手腕或额头)。该设备可以通过电信号将检测信息实时无线传输至个人终端,从而实现工人作业疲劳状态的监测和作业风险的预警。

图2 研究课题一

针对建筑工人(如,机械操作人员)的心理疲劳监测问题,李恒教授提出了无接触式的工人体征检测方法。他指出,尽管当前运动手表可用于检测体征,但依赖于建筑工人的长时间佩戴,并且会影响建筑工人的作业活动。由此,实验室提出了通过在机械操作室等坐垫和背垫上安装光纤维感应工人体征的方法,可准确检测心率、呼吸频率、血压等生理指标。他指出,该方法的应用场景广泛,特别适用于大型机械操作人员的疲劳状态检测。

图3 研究课题二

接下来,李恒教授指出,通过脑电波来实现人机交互是一种可行的技术路径。目前常规测定脑电波的方式不仅复杂,而且耗时。因此,实验室提出研制一种类似挂颈式蓝牙耳机的装置来便捷地检测脑电波。同时,他强调,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特征个性化地生产佩戴装置,从而保证使用的舒适性。

4305C

图4 研究课题三     

李恒教授的介绍与分享,引起了同学们的浓烈兴趣与讨论。同学们不仅对报告内容中开发装置的应用场景、建筑工人疲劳状态的定义、以及研究成果的落地性等积极地提问讨论,还对今后应该如何系统地学习交叉学科知识向李恒教授请教取经。

最后,刘佳静博士对李恒教授的精彩分享以及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数字建造前沿——研究与工程”博士生论坛第四期活动圆满结束。

转自微信公众号:HustEConstruction工程管理。